我們追蹤Blekko這個搜尋引擎已經很久了,最早是在”Blekko:下一個Google?“這篇文章提到,後來又聽創辦人Rich Skrenta說可望在2009年底推出,結果終於現在Blekko推出了beta版,可以開始瞭解到底有何不同之處了。
Rich Skrenta說過,他們不是要與Google比較,因為在數量與架構上不可能與之競爭,所以他們走的是不同的策略,他們的搜尋服務是屬於「個人化」、「專家化」的搜尋引擎,我們來看看到底啥是Blekko …
“blekko is a better way to search the web by using slashtags. slashtags search only the sites you want and cut out the spam sites. use friends, experts, community or your own slashtags to slash in what you want and slash out what you don’t.” Blekko的主要重點就是「slashtags」,你可以把它翻譯成「斜線標記」,或是意譯成「資料條件」,這些「slashtags」可以自己定義,也可以拿別人定義好的來使用,當你查詢時可以包含或去除「slashtags」所定義的內容。
(圖一) 例如搜尋與latent semantic有關的資料,並使用/blogs這個「slashtags」
(圖二) 別人定義好的「slashtags」
(圖三) 如Danny Sullivan所定義的 /seosites
(圖四) Danny Sullivan所定義下的searchenginewatch.com的統計資料
(圖五) 自己定義「slashtags」
當然我們追蹤Blekko以及介紹這些功能,我們很清楚一定會有中文的問題,所以重點不在Blekko的界面與使用,而是Blekko的推出會帶給搜尋業界什麼樣的啟發,因為畢竟Rich Skrenta也算是網路業界的大咖。
所以這個Blekko有啥特別值得注意的呢?
(1)搜尋功能是否也會朝Web 2.0的方式前進?
(2)專家在搜尋功能上會不會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3)如果使用界面更加方便,資料打包是否能夠往個人化前進?
以上三種思考都是可能的,但是需要去除的是「惡意的人為干擾」與「使用界面的困難度」。如果真的搜尋服務開始往Blekko之類的想法發展的話,所有spam將會被丟到黑暗的角落,而「人」的角色會開始更加重要。
有人以為我們這篇是在談blekko這個新創公司,或是在稱讚這個blekko功能
非也! 非也!
可能現代人都比較沒時間完整看完文章~ 所以沒弄清楚文章的意思
(是不是表示以後文章要更短呢? 也許喔!)
這個文章的意思是因為創辦人Rich Skrenta的知名度及他經常都有些創新的想法
所以我們才特別注意他們的想法
blekko是否能夠有市場 … 我們不在意
在意的是blekko的「slashtags」概念會不會影響了Google,Bing ….
我們是認為會影響 ~ 至於blekko能活多久? 就不是我們注意的事情了
當然blekko活越久或越好, 造成影響會更大罷了
這應該很清楚表達文章的意思了 (maybe)
自動引用通知: blekko是否能成為搜尋的第三個聲音? « 搜尋引擎 « 台灣搜尋引擎優化與行銷研究院:SEO:S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