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1與SEO [它應該影響SERP嗎?]

前面文章”Google +1是否能夠搶贏Facebook的Like?“、”從PostRank看Google+1 Button,Social SEO會如何發展?“已經談過Google+1的基本問題,這個Plus One Button是Google再次表現社交網路的野心,但是這個小小的按鈕,能夠發揮多大的效果呢?


Google對於社交網路,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從Google BookmarksGoogle SearchWikiGoogle BuzzOrkutGoogle Wave … 這些戰績都尚無法讓Google在社交網路上有立足之地,立足之地都有困難了,何況是容身之處?

但是這次的Google+1會有不同的狀況嗎?

要談新推出的Google+1之前,我們先來了解Google之前的社交網路為何會失敗,這些東西在推出之際,其實都是非常創新的主意,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使用者為什麼要用你的這些應用呢?

也就是Google先前這些失敗的社交網路,都是因為假設大家都用了之後,就可以如何如何 … 問題是大家不用的話,就只是一堆軟體,完全沒有用處。

是的,如果大家用了Google Wave之後,把它當成主要溝通中心的話,就可以即時看到許多人的對話,而且對話中可以插入各種Google的應用插件在對話內容中 …. 看起來真的很棒,可是大家就是不用,有使用的人就望穿秋水的等其他人的加入。

那麼這次的Google+1有無考慮到「使用者的使用慾望」呢? 我為何要在網頁上按下「+1」按鈕呢? 按下去之後對我有何好處呢? 後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OK,有這麼多的問號,到底答案是什麼呢?

Google說你按下去的+1,會顯示在Google搜尋結果Google廣告、以及各個有使用Google+1插件的網站。如果你的社交網路上的人有喜歡某些內容而按下+1,並且他們願意公開的話,你就會看到這些資料顯示在Google+1。

那麼哪些人是你的社交網路呢? 就是「Gmail/Google Talk通訊清單中的使用者」、「Google Contacts中的人員」、「Google 閱讀器和 Google Buzz 中追蹤的對象」。

那麼這些社交網路中的人員所推薦的內容就會出現在上述的三種環境下(搜尋/網告/網站),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這些顯示都是「個人化的」,如果我不是你的社交網路中的一員,你永遠看不到我的推薦。

當你按了一堆+1的內容之後,這些內容就會出現在你的+1 Tab中,經過你的允許下,你的聯絡人就可以看到你的推薦。

所以Google+1的推動與否就牽涉到,使用者是否願意使用公開的Profiles? 還有就是Google Social Connection中的人員是否是真的社交網路? 使用者相信這些人員的推薦嗎?

這個Google+1跟Facebook的Like有很大差別的地方是,Facebook的使用者一開始註冊就知道這是社交網路,但是Google的使用者只是想要使用Google的服務,但是未必打算用來當成社交網路。並且Facebook的Like中的數字也會包含陌生人的Like,而Google+1只有社交網路中的人員推薦,並且這些推薦很可能會影響搜尋結果。

當然最後,Google+1要運作,就是你必須登入Google下去進行搜尋。

談了這麼多,Google+1要能夠順暢如所預期的大張旗鼓,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但是並非說Google+1就一定會失敗,而是必須克服一些障礙。

我們目前先拋開Google+1是否會成功的問題,假設Google+1成功的讓許多人開始公開Profiles,並且+1的按下了他們喜歡的內容,這樣對於SEO來說,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其實對於原本就注重內容的SEO來說,影響不會太大,但是會影響為做SEO而SEO的黑帽網站。

並且就已經使用搜尋很有經驗的人來說,他很可能會在登出狀況下去搜尋。因為Google社交網路中的成員未必具備我想搜尋內容的專業度,並且就算在登入狀況下,有經驗的搜尋者也未必會採用別人的推薦。

對於沒有經驗的搜尋者而言,可能根本不會理會Google+1按鈕的存在,整個Google+1的邏輯確實太複雜了一些,不如Facebook Like這麼清楚。

本文不是認為Google+1不會成功,而是「Google必須克服太多難關」,而這些難關無法全由Google主導,完全看使用者是否給面子。其實Google+1有些像Google Wave,確實是個好東西,但是搞得太複雜,需要滿足太多條件才能夠開始享用其好處,並且必須很多人都通過關卡,才能夠顯示出好用之處。

就算Google+1真的可以跟Facebook Like打對台好了,其實對於以內容取勝的網站來說,其SEO策略並不需要有太大的變動,但是如我們之前所說的,讓人反感的SEO操作,會越來越沒有空間了。

[2011/4/7後記]

現在網路上對於Google+1的說法大約有三種~ 第一種是認為Google+1會帶來搜尋的另一個境界,第二種是認為不必太在意Google+1,第三種是不確定,還要再觀察。

這篇文章”40 Google +1 SEO Resources“提供了許多參考資料 … 摘錄於下

Google +1 on and by Google itself

How to use Google +1

Analysis and overview

Opinion (pros and cons)

Google +1 SEO resources

Miscellaneous resources

其實目前測試起來,Google+1有點像不太好用的Bookmarks,而這個Bookmarks如果資料多的時候,可能會越來越不好用。

有人認為會對於SERP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其實忽略了一點,就是「關鍵字」。當[使用者A]對於[網頁甲]按下了+1,表示對於[網頁甲]的推薦,如果[使用者A]的社交網路中的[使用者B]使用關鍵字X進行搜尋,如果原本[網頁甲]的SERP在第10頁,它應該往前移動嗎?

其實[網頁甲]對於關鍵字X的相關性,不應該因為[使用者A]的推薦而變動,只應該增加[網頁甲]的信賴度,也就是說Google+1的推薦不該對於SERP有主導性的權重。

Google+1應該也跟Facebook Like或是Twitter retweet一樣,把它當成Social Signals (社交訊號)之一,如果Google+1的權重大到一個離譜的程度,其下場就是變成黑帽的另外一個戰場。

所以合理來說,Google不太可能讓Google+1這個單一推薦過於影響SERP,它應該只是一個Social Signals (社交訊號)。

[2011/04/14後記]

Google+1推出之後,不看好度真的比例甚高,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圍繞在以下幾點:

(1) Google所說的朋友的概念太模糊,況且在Google所認定的朋友,跟使用者的認知有差異,至少Gmail中的名單,很多人認為不算是朋友,那只是聯絡人。

(2) Google+1的使用邏輯以及使用時機,也必須解釋半天,不如Facebook的Like簡單易懂。

(3) 如果上述的朋友定義不被使用者認同,為什麼使用者要按下+1呢? 按下之後對於使用者到底有何影響? 是好還是壞呢? 使用者為何要去跟還不能說是朋友的人去分享?

以上這些最基本的理解性問題,Google似乎跟使用者之間還是有點距離。

理想上,Google+1非常棒,假如所有使用者都具備類似的生活背景、假如大家都認同自己社交圈中朋友的專業,大家互相推薦覺得不錯的內容,而使得這些內容就列在搜尋的結果上,這樣大家就可以很省時間的找到需要的資訊。

但是實際上,很多事情不能一廂情願,Facebook上每個人登入以後,就在自己的牆上(Wall)活動,或是跳到朋友的牆上哈啦,所以Like或是Share的內容會隨處出現,你認同就看,或是也給個Like或是Share,不認同就跳過。但是Google並沒有這樣的一道牆,他想把profiles當成這面牆,其實,倒不如用Gmail來當成這面牆還比較妥當。

再來就是,Google不應該自己去替使用者定義「朋友」,應該讓使用者自己決定,頂多把Gmail/Google Talk …. 等等資料當成推薦名單,然後由使用者去挑選,或是加入新的名單。

因此Google+1如果沒有再次修正大家的疑慮的話,可能還來不及影響搜尋結果,就已經被使用者宰了。

在〈Google+1與SEO [它應該影響SERP嗎?]〉中有 4 則留言

  1. netnews 回覆

    Google +1 隱私權政策
    2011年3月30日

    《Google 隱私權政策》說明我們如何處理您在使用 Google 產品、服務,以及使用「Google +1 按鈕」時所提供的個人資訊。以下則另行說明我們個別針對「Google +1 按鈕」之使用所採行的隱私權實務作法。

    資訊的收集和分享的方式
    「Google +1 按鈕」是您與全世界公開分享資訊的一種途徑。「Google +1 按鈕」能讓您和其他人從 Google 以及我們的合作夥伴處取得個人化內容。Google 會記錄您 +1 的動作,以及您按下 +1 按鈕當時正在檢視的網頁的各項資訊。您的 +1是以註記的形式呈現給大眾,會和您的個人資料名稱以及相片一併顯示在各項 Google 服務 (例如搜尋結果或您的「Google 個人資料」)、其他網站,以及網際網路廣告中。

    我們會記錄您的 +1 活動和相關資訊,以便日後為您和其他使用者提供更佳的 Google 服務。

    如要順利使用「Google +1 按鈕」功能,您必須要有一個公開給全世界的 Google 個人資料,其中至少要有您所指定的個人資料名稱。所有 Google 服務都會採用該名稱,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這個名稱會取代您透過 Google 帳戶發佈網頁內容時所使用的名稱。所有知道您的電子郵件地址或其他身分識別資訊的人,皆可看到您的 Google 個人資料身分識別內容。

    收集資訊的用途
    除上述用途外,我們也會根據《Google 隱私權政策》的規定使用您所提供的資訊。

    我們會與一般大眾、我們的使用者及合作夥伴 (例如:出版商、廣告客戶或連結網站) 分享與使用者 +1 活動相關的彙整統計資料。舉例來說,我們會告訴出版商:「對這個網頁 +1 的讀者中,有 10%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

    您可以使用的選項
    您可以在個人資料頁面的 [+1 ] 分頁中檢視您已 +1 的項目,而且自行從該清單中移除項目。

    您可以選擇不讓第三方網站 (包含第三方網站上的廣告) 向您顯示熟人的 +1 推薦。

    我們會將資料 (例如您最近的 +1 活動) 儲存在您電腦的瀏覽器中;而您可以在瀏覽器設定中存取和清除這些資訊。

    更多資訊
    Google 遵守美國安全港 (Safe Harbor) 隱私權原則。如要進一步瞭解安全港架構或我們的註冊資訊,請參閱美國商務部網站。

  2. NETNEWS 回覆

    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剛剛回任Google執行長的Larry Page發出了一份備忘錄給全體員工,內容是關於2011年的獎金中將會有25%取決於Google在社交領域的成功與否。

    據稱備忘錄中提到,希望即便並不直接負責社交相關產品的員工也必須參與(社交產品的)測試與提供回饋,並且在產品推出時推薦給家人與朋友使用。

    Business Insider並且提供了這份備忘錄的螢幕截圖以證明這篇報導的可信度。所以,Google的員工今年獎金到底是縮水25%或者是加碼25%,就得看Google在Social領域今年發展的好不好了。

    Business Insider並且也整理了Google過往在社交領域的成績…嗯…

    Orkut–在巴西雖然很成功,但是逐漸萎縮中

    Dodgeball—Google買下這家公司後但卻沒有善加運用,後續Google推出了相同屬性的Google
    Latitude,而Dodgeball的創辦人之後出走創辦了另一個熱門的新創公司Foursquare

    Picasa—被Facebook相簿超越

    Open Social—雖然希望藉由結合Myspace等其他社交網站的open API產生聯盟,但是相較Facebook仍然不受開發者青睞

    Jaiku—被Twitter超越之後,Google將其開放原始碼釋出

    Wave—提供即時協作等功能,不過大多數使用者搞不懂這是什麼,在2010年宣佈停止繼續開發

    Buzz—提供類似Facebook的News feed機能與Gmail結合,不過Google在隱私設定與訊息呈現上讓使用者產生疑慮,也引發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調查

    Aardvark—2010年二月Google買下這家「社交問答」的公司,但是並沒有善加整合,之後被實名制Quora搶占風采

    Slide—Google去年買下這家「社交應用」公司後維持其獨立營運,今年三月推出了一個群組訊息應用Disco,暫時就這樣

    「+1」— 上個星期推出試用版,結合了Google的核心業務—搜尋,但後續尚待觀察,Inside也有相關評論。

    可以看得出來,在稱霸了搜尋領域後,Google強烈希望在社交的領域有所斬獲。原因之一當然是「社交」的關係所產生的分享、推薦行為逐漸分去了網路使用者對搜尋的倚賴。在現在如果有某個資訊上的需要,除了搜尋之外,也許在Facebook或Twitter上丟出問題從朋友那裡所得到的解答更符合自己的需要。而隨著Facebook陸續在廣告、訊息服務、定位服務、商務,甚至社交搜尋的推展,更是逐漸侵蝕與擠壓了Google的空間。所以這種把1/4的年度獎金與“在社交領域的成功與否“綁鉤的舉動,可以視作Google強烈希望所有成員體認「社交」為組織最重要目標的做法。

    我們雖然不是Google的員工,但是不妨也來幫Google員工想想到底今年笑著多領25%獎金的機會到底大不大?有哪些可能?

    成功推出社交平台產品—在Facebook的龐大會員數與社交機制的完整程度、開放策略所成功營造的「社交生態系」等優勢、顯然這個做法很難有所斬獲。

    既有服務的「社交化」—本來Buzz的嘗試在當時尚有機會,但是卻被Google自己搞砸了,似乎很難捲土重來。其他如即時通訊、相簿、文件協作等領域之前Google也有嘗試過,看來也非機會之所在。而仍在試驗中的「+1」會不會是解答?只能說目前還看不出來,筆者認為「+1」的設計邏輯似乎上有些待解決的問題,詳見前文。

    從全新領域攻擊—這部份倒不是不可能,以Google從搜尋領域所累積對於資訊的理解程度,如果能因此延伸結合“提供資訊的人“(如部落客)、“需求資訊的人“(搜尋者)、“興趣與愛好“(由關鍵字分析)等元素,不是不可能發展出全新的社群行為,但是顯然難度也不低,且如何讓使用者理解與產生需求,也許是Google既有組織基因裡需要加強之處。

    打不過,索性結盟—假如搜尋結果旁邊出現的不是「+1」而是「Like」,且Google也能因此藉由得到的人口變數資訊強化搜尋結果的演算法,進而強化對微軟Bing的防堵,會不會也是另一種不錯的結局?

    總之,網路發展看來又將邁入一個新的階段,在社交的領域究竟Facebook是否能穩坐龍頭,還是會與Google有一番鏖戰,相信2011年會是關鍵的一年。

    http://news.pchome.com.tw/science/bnext/20110411/index-13024862404096555005.html

  3. admin 文章作者回覆

    Dear wu

    最該有的對策就是write for reader, not search engine
    寫給讀者看,而非寫給搜尋引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