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初登入ning.com後, 就忘記了這回事, 直到最近ning又發電子郵件通知有了新功能, 當時Ning這個標榜可以讓每個人創建社交網路的網站還很陽春, 大抵就像一個部落格, 但是事過一年…Ning已經慢慢走出不一樣的社交網路模式
我們先來看看Ning的Reach, 已經慢慢跟Linkedin追上
雖然與Facebook/Myspace還差很遠, 但是其前景可以預期, 因為他走了另外一個模式
Facebook/Myspace/Linkedin走的是同一類型, 以單兵為單位, 邀請朋友加入你的人脈網路, 然後可以形成一群同好群體, 但Ning卻是鼓勵加入後先創造一個群體框架, 然後再邀集同好加入
可以參考這裡看ning的network: http://www.ning.com/home/networks
Social Network最為人詬病的是到底有啥好social的, 建立一堆沒有共通性的network幹啥?也就是到底拿啥出來social? Ning可以說成功的轉換了這個疑問
我在Linkedin註冊了帳號, 邀請了朋友進來, 朋友接受了邀請, 然後呢? 我參加了A Group, 朋友加入了B Group, 建立了connection但是卻沒有交集, 而同一個Group的人也只是各說各話, 有共同的興趣交集卻沒有溝通的交集
雖然Facebook、Myspace、Linkedin、Ning都是換湯不換藥, 先個體再群體、還是先群體再個體都是任君選擇,但是不同網站的使用者界面設計邏輯,就會引導使用者形成不同的使用文化
另外一個共通的是, Facebook、Myspace、Linkedin、Ning都是Open給third-party來強化他們的application, 不同third-party的文化也會影響他們的應用特色, 如果application都偏向辦公室應用, 就會較吸引白領階級, 如果application比較偏向娛樂, 就會吸引較多的年輕使用者
以個人喜好度來看, 其實Ning算是具備相當優秀的設計理念, 但是唯一比較可怕的是: 使用者沒有退場機制
因為Ning的設計具有相當高的使用黏性, 可以丟入群體討論、文章、影音、行事曆…等等, 但是經年累月之後, 因為檔案可能不是來自一人, 而是集體產出, 如果沒有一個辦法把整個相關檔案備份, 那麼也許等Ning一但有任何轉變, 這些集體智慧的累積就…咻一聲…不見了
沒有退場機制也許不是Ning的一個發展限制, 但是卻是現在發展social network可以思考的方向, 因為沒有退場機制會阻礙serious user, 也就是只能讓一些不是那麼當一回事的社交網路安心的把所有檔案存放上去, 或是還沒想那麼多的樂觀派去密集使用
Social Network…So…What you ganna show? 重點不在Network, 而在Social, 到底要social啥東西? Ning倒是拿出了一點比較像樣的東西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