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有人說: 網路社群就只能現在這樣子了、電子商務飽合了、傳統產業沒落了、或web 2.0已經走到盡頭了、社交網路已經玩不出新花樣了。筆者大抵都不會發表太多爭論的看法,只能說: 喔,是這樣子啊。
如果百年前的萊特兄弟或是十幾年前的Tim Berners-Lee也是這樣子的看法,我們可能現在的生活不是這樣子。就算是人類進化至此都還不斷的進行自我演化與集體演化,沒有什麼東西會只能這樣子的。
筆者很喜歡梅田聖夫所說的: 用神的觀點看世界。
其實還沒看過梅田聖夫的書之前早就都如何來看待許多事物,只是不知道這樣子的做法叫做神的觀點。
啥是用神的觀點看世界?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中說: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用白話來說就是,天地不會偏坦,所有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會偏坦,所有百姓一視同仁。
許多人誤用了這句話,因為芻狗是 — “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所有很多人誤以為天地沒有良心,把萬物當做芻狗…
其實意思是”不會顧惜任何一個特定個體,所有都一視同仁”。
可是當所有萬物都一視同仁,在某種程度上會有點”不仁”。例如在電視上看到有人遭逢變故,會讓人有些鼻酸,但是如果親人遭逢變故您也只是鼻酸的話,那就太說不過去了,顯得有些不仁不義了。
話題扯遠了,筆者只是要說: 用神的觀點來看事情就必須放棄自己目前的身份而以遠方的視野來觀察。
同樣的用神的觀點來看社交網路,我們可以說任何網站都將變成社交網站,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如同葛洛夫認為所有企業都將變成Internet企業。
所以社交網路其實都還不算開始,還有太多太多的發展路子。The Long Tail的作者Chris Anderson說到: Social Networking is a feature, not a destination,也是類似的看法。
筆者至少認為Social Networking還有幾樣事情沒做:
(1)功能性整合:
目前有跡象在做社交功能整合的如Facebook API,讓他的功能可以整合到你的頁面,但只是單方向的整合。
Facebook提供API讓你的網站可以抓取他的資料,但是他不能接受你網站的資料(無法全面雙向bi-directional),但至少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
如果Facebook能有一個entry來抓取你的web services,那就能允許別的網站去enhance他的功能。目前Facebook有許多third-party提供的功能,如檔案分享、音樂分享等等…
這個bi-directional思考方式,就是神的觀點。萬物的關係不都是雙向的嗎?
如果能這樣的話,你可以在同一個網站取得Facebook、Youtube、Flickr…,並且這些功能允許使用者自己去安排(也就是Ajax/Dojo等技術)。
(2)帳戶整合:
既然要功能性整合,就必須做到帳戶整合了。目前Microsoft Passport、Google Account、Yahoo!ID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但他只整合自己的服務,其間既沒有互通、也沒有發展跟他帳戶整合的聯盟。
如果能夠有公平的利潤分享計畫,帳戶整合聯盟是可行的。
試想您現在網路上有多少帳號? 都煩死人了,不是嗎?
(3)連接性與互動性
筆者以前試用過QQ、Yahoo Messenger、MSN、Skype、Linkedin…等等不一而足的所謂網路社群或社交網路的網站或產品,但最後真正的朋友卻還是實體世界認識的朋友。
也許筆者不是重度社交網路使用者,但總覺得網路上虛擬的朋友少了那麼一點東西,沒有真正見到面好像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這種連接性與互動性不足的缺陷,是讓許多使用者最後退出的一個重要因素。以至於許多號稱百萬會員的網站,其中真正頻繁使用的到底有多少?而真正從中獲得社交功能的又有多少?
社交網路還有多少路要走? 真的還很遠!
自動引用通知: Facebook的朋友圈存在什麼問題? « 網路誌::數位‧網路‧社群::網路行銷與電子商務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