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Viscosity的字面意義是「連結黏度」,連結黏度高表示這個連結可以存在頁面上比較久的時間,而結黏度低則表示這個連結存在頁面上的時間較短。這個結黏度可以做什麼呢? 搜尋引擎會如何處理不同連結黏度的連結呢?
在這篇”Coping With Link Viscosity Inflow and Outflow“中提到了以上的概念,但是光是上面的解釋,可能很多人還是不清楚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因此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
假設有一個頁面A,在某個時間點#1,被搜尋引擎抓取時,發現有10個連結,各是L1~L10。到了時間點#2時,搜尋引擎再次抓取時,發現雖然也有10個連結,但是卻變成L4~L13,也就是L1、L2、L3消失在頁面A,而多出L11、L12、L13,再經過一陣子到時間點#3、#4、#5,搜尋引擎抓取後發現,只有L4、L5、L6、L7維持不變,其他都在變動。
你認為頁面A會不會傳遞Pagerank到L4、L5、L6、L7以外的頁面呢? 你認為L4、L5、L6、L7與頁面A的相關性比其他連結高還是低呢?
在上面的例子中,L4、L5、L6、L7的「連結黏度」顯然比其他連結要高,而L1、L2、L3的「連結黏度」只維持時間點#1到時間點#2。
所以如果時間點#1到時間點#5不是很長的時間區間的話,頁面A很可能只傳遞Pagerank到L4、L5、L6、L7,因為L4、L5、L6、L7與頁面A的相關性比其他連結高。
也就是「連結黏度」的高低,可能會影響搜尋引擎處理連結的決定。
但是如果一個網頁並不會被搜尋引擎經常的抓取資料,「連結黏度」的高低就越不明顯,而經常被搜尋引擎抓取的網頁,就越會顯示出「連結黏度」的差異。
當然這個「連結黏度」並不是搜尋引擎慣用的名詞,所以在搜尋引擎相關的文件中不會提到這個問題,也許會有其他的名詞例如: dropoff rate (退出率)、sliding frequency (切換頻率)、scroll rate (滾動率)、scrolling frequency (滾動頻率) 等等。
但是「連結黏度」也不是唯一影響搜尋引擎處理連結決定的因素,還必須同時考慮位置、相關性、數量 … 等等。
而「連結黏度」除了上面說的在一陣子出現,然後消失的狀況之外,還有一種是「隨機出現」,也就是可能出現,也可能消失,搜尋引擎會如何處理這種連結呢? 這種連結很可能會被降低連結效果,不過我們後續會再來進一步證明。
「連結黏度」低或是高度變動不是不會索引,你也會在搜尋資料上看到,但是其價值會低於「連結黏度」高的連結。
當然連結一定是有進有出,某頁面上有一個連結出去,就一定有另一個頁面接受了該連結,也就是某頁面的outlink,將會是另一個頁面的backlink。同樣的透過「連結黏度」也可以決定雙方頁面的關係,如果網頁A的連結#1連往網頁B,並具有高的「連結黏度」,那麼表示該連結歷史悠久都沒有改變,就可以說網頁A與網頁B具有密切的關係。
Link Viscosity (連結黏度) 是搜尋引擎判斷連結的因素之一,如果再加上連結位置、內容相關性、就可以知道這個連結到底是否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