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操作SEO的人應該都會有一個困擾,到底該以人為主體,還是以搜尋引擎為主體來建立連結呢? 如果拿這個問題去詢問操作SEO的人,應該大多都會回答: 以人為主體 … 但是什麼才是以人為主體的連結策略呢?
這篇”Link for People, Not Search Engines“作者說到了一個重點: it really is a tough time to rely on Google for the majority of your search traffic. We could say the same for Yahoo or Bing or any search engine really … 要依靠Google或是其他搜尋引擎單獨給你許多流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其實網站過份依靠某個特定流量來源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Google Panda演算法更新之SEO生存指南“所說的,如果你的網站流量多樣化,你就不需要太擔心搜尋流量突然降低,如果你的流量來源只單一依靠搜尋流量,那麼如果被Google Panda演算法更新的閃電打到,那麼可能就會讓網站無法生存。
所以網站必須依靠搜尋流量之外,還需要網站推薦流量、社交網站流量 … 等等。並且每個類型的流量也不能依靠單一網站,例如不能只有Google搜尋流量,還需要顧及Bing與Yahoo,也不能只顧Facebook而忽略Plurk或是Twitter。
所以如果你以搜尋引擎為主體來建立連結,結果會是什麼? 當然就縮小了你的流量的多樣性。並且可能根本白費心機,連搜尋引擎都不承認那些連結的價值。
作者提到另一個重要觀點: Link building and content publicity was more related to public relations than SEO … 連結建立與內容曝光反而與PR(公眾關係)比較有關,反而與SEO比較無關。意思就是你的目的應該是~「被人看到」,而不是計較在連結的數量。
試想,購買了一堆與你的網站不太相關的連結,意義何在? 內容相關的連結,就算未必引進大量的流量,至少賺到了曝光,也順便顧到了搜尋引擎。
作者更認為,連結所帶來的效果,應該在有無Google的加持,都要發揮才算是成功的連結策略。
那麼什麼才是以人為主體的連結策略呢?
(1) 必須從「被人看到」到「被人點選」為出發點。
被許多冷門網站連結,只要不是垃圾網站,當然沒有不好,但是必須使你的連結至少「被人看到」,因為看到以後,至少有印象 (當然前提是錨點文字或是圖案必須能夠吸睛)。當然「被人看到」之後,就比較可能「被人點選」,在較高流量的網站連結當然就會有較好的連結效果。
如果連結所在位置是與你的內容相關的,當然點選過來到你的頁面,就更可能持續點選其他內容,如此在搜尋引擎的clickstream資料中,當然也就順帶的提升了你的網頁在搜尋引擎演算中的權重。
(2) 不要吝於給予別人連結,只要是真正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在你的頁面建立連結。
許多人不喜歡在自己的網頁中連結到別人的網頁,一來怕Pagerank流失,二來替別人作嫁,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使用者最不喜歡的是~網頁沒有更多相關資料可以參考,他就必須自己再去搜尋。搜尋引擎最不喜歡的是~網頁的對外連結沒有多樣性,如果能夠多多連結到相關的、信賴度高的網站,可以使你的網站更有優勢。
(3) 在你自己網站中,要把每個頁面當成一次完整的自我介紹。
許多人會認為讀者自己會在你的網站中,自己再去尋找他想看的資料,或是會認為某個內容在前面說過了,所以這個頁面就不必再提。
其實你應該把每個頁面都當成~這個使用者第一次來,並且你應該如何把他最需要的資料給他看到。
當然不是指把頁面塞得滿滿的,充滿各種類型的訊息,而是你必須假設,這個頁面會吸引哪些人進來? 他可能最需要什麼? 一一的推敲你能夠給他什麼?
如果能夠以上述的方式來思考連結策略,相信你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多樣性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