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討論過個人化搜尋,Google希望透過瞭解使用者來提供搜尋結果,也就是透過使用者的使用歷史以及各種可用的資訊,來判斷使用者到底想要什麼資料,但是這些真的是使用者需要的嗎?
這裡有兩篇文章~”Survey: People Largely Negative About Google’s Personalized Search Results“、”Google Users Dislike Personalized Search Results [Survey]“談到了相同的問題,很大比例的使用者並不喜歡這種個人化搜尋結果。
如下圖,透過問卷調查的結果,有45.4%的人不喜歡個人化搜尋結果,只有15.5%的人喜歡個人化搜尋結果。
如下圖,44.4%的受訪者表示,如果知道Google+的使用會影響搜尋結果,他們表示不願意如此的情況。
為什麼Google個人化搜尋並沒有獲得大多數人的掌聲? 其實原因在於尚無法透過個人化的演算法而得到真正需要的資料。
所以原因不應該是不喜歡每個人看到的搜尋結果不同,而是因為個人化後卻得到不需要的搜尋結果。
例如: 如果在美國以「football」進行搜尋,應該跟英國得到相同的結果嗎? 當然不應該,因為美個的football跟英國的football是不一樣的運動。
例如: 你輸入「SEM」到底需要「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還是需要「Search Engine Marketing」的資料呢?
如果你明明需要「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但是卻出現一堆「Search Engine Marketing」的資料,是否會很煩呢?
當然Google也知道目前使用者對於個人化搜尋的真正需求,因此不遺餘力於類人工智慧的搜尋上。這也是我們之前文章”搜尋引擎的下一步:語意搜尋“說到的,語意搜尋是Google希望盡快達成的目標。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Google需要什麼呢? 就是我們之前提過的語意標籤、社交網路、Agent Rank … 等等,再來就是擷取更多的使用者隱私資料進行分析。
「Google正努力從『單字』層面進展到『意義』層面,未來搜尋引擎提供的不只是關鍵字搜尋,搜尋引擎甚至會『明白』你到底要什麼。」
Google不可能『明白』你到底要什麼,除非你給他很多參考資料,這些參考資料就是詳細而正確的關鍵字,或是你的網路瀏覽歷史,或是你的社交圈等等訊息。
所以如果你希望Google個人化搜尋要能夠符合你的需求,除了各網站需要配合建構語意網之外,就是必須犧牲更多的個人隱私吧。
也許就是~ 把你的靈魂交給Google,Google就能夠給你想要的。
自動引用通知: 使用者喜歡個人化搜尋嗎? 65%並不領情! « Seo搜尋引擎優化 « 台灣搜尋引擎優化與行銷研究院:SEO:SEM
自動引用通知: Filter Bubble是甚麼? « Seo搜尋引擎優化 « 台灣搜尋引擎優化與行銷研究院:SEO:S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