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Bubble是作者Eli Pariser的一本書,他雖然是1980年代出生,但是已經創立許多網路公司,也是一個網路的行動者。Filter Bubble在說什麼呢? 我們來看看 …
Filter Bubble可以翻譯成「過濾泡泡」、「過濾氣泡」,但是卻聽起來沒有表現出Eli Pariser的原來意思。如果我們再看看Filter Bubble的副標題~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網路沒有告訴你的事情),大概就可以約略Filter Bubble知道的意思。
作者自己的解釋是: “We’re used to thinking of the Internet like an enormous library, with services like Google providing a universal map. But that’s no longer really the case. Sites from Google and Facebook to Yahoo News and theNew York Times are now increasingly personalized – based on your web history, they filter information to show you the stuff they think you want to see. That can be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everyone else sees – or from what we need to see.” 我們可以想像網際網路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有著如Google提供給我們一個完整可以按圖索驥的地圖。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許多服務如Google、Facebook、Yahoo、New York Times都提供個人化的服務,依照你的歷史使用過程,來過濾認為你需要的資料,因此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可能不一樣了 …
所以Filter Bubble中的Bubble是沒特別含意的,所以Filter Bubble可以翻譯成「個人化資料過濾」,當網路上的資料經過這個Filter Bubble之後,就看到每個人應該看到的東西,當然這個所謂「應該看到的東西」,是Google、Facebook、Yahoo、New York Times這些網站認定的。
以下是Eli Pariser在TED談到Filter Bubble的演講內容:
這個跟我們在”Google個人化搜尋(personalized search)真的是你需要的嗎?“談過的很類似,其中的含義是~ 透過個人化的演算法很可能還是無法得到真正需要的資料,因為你想要的資料可能已經被掩蓋起來。
但是,如果你認為個人化的演算法可以讓你得到真正需要的資料,被過濾的資料是你沒看到的,你怎麼能夠知道那些是你不需要的呢?
所以Eli Pariser認為,過濾資料是否隱藏了一些不讓你知道的資料,或是引導你去看要讓你看的資料呢? 這個確實是一個大哉問的問題。
這篇”How the Filter Bubble Impacts Google, Bing Search & What It Means for SEOs“則是談到這個現象對於SEO的意義。其實我們早在2008年就在”Personal search is coming : 個人化搜尋將全盤改變SEO“談到,個人化的搜尋將連帶影響SEO的技術。
Filter Bubble對於SEO的意義是什麼呢? 就是你高興半天的搜尋排名,可能完全不會出現在搜尋者的結果當中。所以你就必須知道,哪些過濾因素會把你的網站過濾掉? 日期? 簡繁體? 地區? 搜尋類型(網站、圖片、影片、新聞 … )? 你的目標客戶是否會因為這些過濾因素而跟你說再見?
當然這些都不是新鮮事,我們也都在2008年都說過了,只是現在又被Eli Pariser的Filter Bubble這本書又喚起了大家的注意。
不過也蠻佩服Eli Pariser的,這樣的話題也能夠寫這麼一本厚厚的書,真是有夠厲害的啦。
自動引用通知: 搜尋引擎排名在Filter Bubble之下還有多少意義? « Seo搜尋引擎優化 « 台灣搜尋引擎優化與行銷研究院:SEO:S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