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ekko 近期即將公開 [這次不會再拖延了]

我們在2008年就持續觀察Blekko這個搜尋引擎,當時這篇”Blekko:下一個Google?“,提到許多專家對於Blekko寄予期待,但是創辦人Rich Skrenta只說: 他們並沒有把目標訂到挑戰Google,而只是Blekko會帶來不同的搜尋觀點。而之前文章”Blekko 將在近期推出“中,展示了 Blekko的機房,雖然只有200部的伺服器,但是可以看到創辦人Rich Skrenta的滿意的表情。

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這篇”TechCrunch Review: The Blekko Search Engine Prepares To Launch“與這篇”Google, Content Farms & Why This May Be Blekko’s Moment“,又再度提到了 Blekko …

目前點選 Blekko,還是尚未公開測試介面,但是我們從上面最新報導中,大致可以更了解到底為何Blekko會值得期待,到底有何不同之處。

Blekko知道在規模上無法跟Google或是Bing挑戰,因此他提供了不一樣的方式讓使用者搜尋資料,其中一個稱為Slashtags (斜線標記),如/news、/date、/amazon、/blogs等等,這個Slashtags (斜線標記)的作用,就是一個快速的資料過濾器,例如我們輸入 dell /news 就是要查跟dell有關的新聞,輸入 dell /cnn.com 就是要查詢cnn.com上面有dell資料的網頁。

你可以透過下面的影片來看看Blekko的使用測試:

Blekko也是屬於綜合類的搜尋引擎,它與Google/Bing有啥不同呢? 筆者認為最大的不同有兩大特點:一個是對於信賴的定義不同,一個是具有社交內涵的搜尋引擎。

以往搜尋引擎自己先決定了哪些網站是值得信賴的,但是Blekko的使用者可以自己定義信賴的來源,比如說張三是程式設計師,他信賴程式設計師界的大咖李四、王五、孫六,所以李四、王五、孫六所推薦的網站就會比較優先,當然張三自己也可以自己定義信賴的網站,如此一來就形成了社交資料的關係,這個特性就是屬於個人化的搜尋,當然Google也有這類的功能,例如SearchWiki/SideWiki,但是Google把它搞得太複雜,Blekko用比較透明的方式,也就是比較無感式的讓使用者直接使用。

Blekko的這個搜尋邏輯,代表的是搜尋引擎會直接走入社交的範圍,搜尋引擎不再扮演「神」的角色,搜尋引擎所做的就是把資料集中跟索引的角色,至於評比的部份就由社交的大眾來決定了。

這個轉變會不會影響主流的搜尋引擎呢? 如果會的話,對於SEO界可以說又是一大挑戰,因為作假的資料跟連結更不可能被信賴,連搜尋都走入了網路口碑化了,作假的資料會很快的被打入冷宮的。

應該如何應對呢? 後續再持續跟各位報導了。

在〈Blekko 近期即將公開 [這次不會再拖延了]〉中有 1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blekko是否能成為搜尋的第三個聲音? « 搜尋引擎 « 台灣搜尋引擎優化與行銷研究院:SEO:SE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