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引擎知道你要什麼 ! 只要給他更多的訊息

搜尋引擎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的越來越顯著,不管你喜不喜歡,搜尋引擎已經是網友通往網路的一個重要通道,搜尋引擎協助網友找到資料,搜尋引擎協助商家找到客戶,當然,他也幫駭客找到下手的對象,反正你有任何需求,只要你夠了解網路,只要你夠了解搜尋引擎的使用,你可以找到許多需要的資料。

因此,搜尋引擎之間的戰爭也日益精彩,微軟的Bing在美國與Yahoo形成統一連線來對抗Google(參考: Bing+Yahoo),而日本Yahoo卻與Google結盟 (參考: 日本Yahoo+Google)。由此大略可以知道搜尋引擎大戰簡直已經是混戰了,反正大家可以抓來取暖就加減湊合。

根據幾篇文章的報導,How Bing is out-innovating GoogleBing and Google in a Race for Features,幾乎都在稱讚Bing的表現,Google最近的功能改善腳步上似乎有些緩慢,尤其許多人認為Google似乎在竊取 Bing 的創意,例如原本Google首頁是簡明的白色,前陣子竟然學Bing也在首頁放上圖片,讓使用者一陣譁然撻伐之後,又摸著鼻子把界面改回來,過了一陣子又發現Google的圖片搜尋界面竟然跟Bing的界面幾乎雷同。

也許是心裡不是滋味吧,Google的圖片搜尋結果中,如果你用”bing”當搜尋關鍵詞,你會發現如下的畫面 …

怎麼會許多性感的圖片呢? 原來有些女藝人剛好名字就有bing這個字,但是你應該會納悶,這些女藝人的照片就跟bing這麼密切相關嗎? 有密切相關到必須出現在第一頁嗎? 難道Google是要發洩心中對bing的不爽嗎? 這個就不得而知。

不過雖然會發生上述可能不是那麼相關的意外,但是基本上搜尋引擎能夠提供給你資料的準確性,完全依靠你給他什麼訊息依據,也就是垃圾進、垃圾出的概念。

這篇文章”Innovation: Shrewd search engines know what you want“就提到,如果搜尋引擎知道搜尋者的 Demographic data (如使用者的年齡、性別、職業 … ),那麼搜尋引擎就能提供更精準的搜尋結果,如果搜尋引擎知道你的基本資料,又知道你的網路瀏覽歷史,又知道你的搜尋歷史,如果再偵測你在使用網路時滑鼠移動的位置的話,就更可以知道你的關注點在哪裡。

上述研究發現,如果搜尋引擎知道使用者的基本資料,可以改善釐清語意不清的搜尋關鍵字,並且70%的使用者會將滑鼠圍繞在閱讀的區域。

搜尋引擎知道你要什麼 ! 只要給他更多的訊息,也許透過不斷的資料收集,或者透過訓練機制,使用者可以慢慢的告訴搜尋引擎更多資料,讓搜尋結果更精準,但是這又牽涉到個人隱私的問題,你願意用犧牲個人隱私來換取精準的搜尋結果,還是寧願糟糕的搜尋結果也要抓緊個人隱私呢?

這篇”Feds Resurrect “Do Not Track” Concept for Online Ads“提到,美國開始考慮限制線上廣告追蹤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如過這樣的思考普遍被接受,可能連搜尋引擎都會被限制追蹤使用者,如此一來可能會讓搜尋引擎更不了解使用者,也就無法提供精準的搜尋結果了。

當然個人隱私非常重要,但是如何在保障隱私與便利性上找出平衡點,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